社科院行管碩課程講座 探索臺灣NGO參與國際援助的機會與挑戰

科院行管碩於5月3日舉辦「臺灣發展重大公共議題」系列課程講座,特別邀請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國際合作組副主任,同時也擔任臺灣海外援助發展聯盟(Taiwan Aid)秘書長的李尚林先生蒞臨演講,講題為「不只 Taiwan can help:臺灣NGO參與國際援助方案的機會與挑戰」。

講座開場由社科院院長楊婉瑩引言。楊院長指出,臺灣民主的發展有一項珍貴且關鍵的資產,那就是深厚的公民社會底蘊。臺灣的公民社會展現出極大的活力,在多項社會議題上,經常領先政府,主動進行社會倡議溝通與直接服務工作。從1980年代NGO的蓬勃發展至今,這些組織不僅在臺灣民主化進程中扮演關鍵角色,如今更邁入國際援助的新階段,逐步將影響力拓展至全球。臺灣公民社會的活力,以及在民主發展中的影響,不僅屬於臺灣本地,更具有國際上的能見度。

李尚林在演講中延伸此一觀點,強調臺灣的NGO應持續提升其國際參與度,並指出臺灣可望成為亞洲NGO培訓中心,為區域甚至全球的公民社會注入更多專業力量。他認為,臺灣的NGO發展歷經數十年淬鍊,已具備豐富的實務經驗與組織能量,應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影響力。

李尚林也分享了許多「羅慧夫顱顏基金會」感人故事。基金會自1989年成立以來,長期致力於顱顏患者的整合性照護,1998年起更積極拓展國際合作,至今已於9個國家完成92次國際義診任務,並協助越南人才培力建構在地醫療網絡。此外,他亦分享臺灣海外援助發展聯盟的歷程與成果。該聯盟自2013年創立以來,持續強化臺灣NGO的國際連結與能見度。聯盟於2023年推動的「國際NGO專業人才交流計畫」,吸引來自57個國家的超過1500位報名者,彰顯臺灣在國際NGO領域的高度吸引力。

在講座的互動問答階段,有同學分享自身感人經驗,表示自己家人也曾是早期唇顎裂患者,感謝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多年來對患者醫療治癒與復健陪伴,以及透過公眾教育消除社會對病患與家人的歧視,也突顯基金會的深遠影響。還有同學提出關資源分配還有募款困境的問題。對此,李尚林回應,多數臺灣NGO在推動國際化的同時,亦會兼顧在地化的需求,努力在有限資源下達成平衡。他以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為例說明,目前國際業務預算約佔整體的20%,其餘80%則用於國內服務。基金會優先照顧臺灣本地的患者,待資源充足後才推展國際援助,這樣的模式也反映了臺灣NGO務實與負責的態度。至於在募款上,確實近年來募款難度有提高,但協會還是盡可能與捐款人作溝通,以更多有創意的方式忠實呈現更多感人的個案故事,希望能喚起更多公私部門一起投入。

講座最後,公共行政學系杜文玲老師補充表示,像臺灣Aid這類型的NGO平台組織,對臺灣的國際生存與定位而言,具有深遠的重要性。國際社會中,許多國際友人可能透過自觀光或文化等軟實力來認識臺灣,但民間社會的互動與合作所帶來的理解與連結,其實往往更具影響力。透過深度的交流,讓國際友人成為臺灣的鐵粉,成為我們的堅定支持者。本場講座內容豐富,師生互動熱烈,不僅增進了對臺灣NGO國際參與的理解,也展現出臺灣公民社會在全球民主發展與人道關懷中的重要角色。

社科院楊婉瑩院長(右)代表致贈感謝狀予李尚林先生(左)。

Taiwan Aid秘書長李尚林分享臺灣NGO參與國際的機會與挑戰。

講者與台下同學熱烈互動。

本文轉載自政大校園新聞:https://www.nccu.edu.tw/p/406-1000-19655,r17.php?Lang=zh-tw